20161020《犧牲‧愛‧成全》
暑假就得知小謀老師要到台東來,就立刻的寫在記事本裡,一直期盼十月的到來。
一出門就是大雨不斷,這是九月、十月台東的天氣狀況。非常態,但卻是我們要體認到的事實。人,該要有些「減」、「省」的作為了。
同樣地,體驗人,都是熱情的,也都喜歡認識不一樣的人。這是以前的我很不習慣的部分,經過這幾年的一直跨入這個領域,也就慢慢的習慣,甚至也快要和體驗人一樣了。
小謀老師一開場的敘說,帶給我很不同的想法。引導,如果只是謹記著三W、四F、五Q、6H,會比較落入表面反思的窠臼中,更要六感全開的去成受「當下」。當下的反應才是重要的,不管是學員、或是導引員、環境,都會形成一個完全特別的空間,一個討論的場域。
「五個讚美、傾聽、等待、同理、愛」對家人;「三個讚美、傾聽、同理、愛」對學生、夥伴。我們都做少了,一定要先有這樣的認知。沒有當場做筆記,不知道有沒有遺漏,或是筆誤,如果你有,請幫忙一下吧!
「十六秒的等待(亞洲孩子要有二十秒的等待) + 21日的習慣養成」,對我來講又是一個新的概念,21日的改變,這我知道,從Will Bowen的《不抱怨的世界》中的紫色手環裡學到的(http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579501),也自己試過,但真的不容易。而16-20秒的等待則是全新感受,完全說到心坎裡去。反思到,自己能真的有一些有意義的問題,說法,在當下提出來發問、分享、討論。對我來說,也是不容易的。目標它
「全感官(五 + 1)全開,收集學員的一舉一動一行一言」,在初踏入這個領域的我,是一個不太可能的任務,也是一個自我剔勵的目標。當我們在帶領活動時,菜鳥如我,一心一意大都在活動的引領上,反思的提問也是大都事前設計好的,甚至,還會寫下memo以幫助自己,我想,以目前的我,這無妨,是一個重要的過程。甚至,要出師也要「三年四個月」,對的,這也是我們那天的討論議題之一。所以,就是參加活動要觀察;帶領活動要觀察;日常生活更要觀察,隨時練習觀察讓它變成習慣,成為利器。
剛好在研習的當週,我也利用了一個浣熊圈的活動「繩畫圖形」來帶領我們班做綜合領域的課程,討論「家事+分工」。過程中,我,一再的練習等待、閉嘴。這個部分我有做到,也一直給孩子們時間,及停下來引導他們「活在當下」、「當下狀況」、「預訂目標」。比較難的,真的是很難,很難脫出「教師」這個角色,就一直想要有一個「確切的目標:傾聽溝通、角色扮演、合作」,如果少了,就覺得我這一堂課的教學失敗。
如果我們一直用「不預設立場」的方式來引導孩子,孩子會真得體驗到活動帶給他的意義嗎?或許,他/她一定會有某些方面的收穫,但終究會少了一個重要的課題,一個當初設計活動的初衷。所以,今天,我在這裡,想要學到/體驗到一些目標預設,與如何幫孩子掉到我挖的學習陷阱裡,
和孩子互動時,我也發想到另一個問題,就是「要給出答案嗎?」當孩子們多次的在「嘗試-失敗-討論-調整」的循迴圈中,還一直沒有解出問題,是該要調整目標嗎?還是給出答案?如果我們有時間的壓力時,不然就要等到下一個週次了。我斟酌之後的結論是,還是要給答案,該思考的是「該怎麼給」、「什麼時候給」、「給到怎樣的程度」,又是一連串的評估與設想,真的不容易。或許,由孩子自己來要求「他們要什麼?要到什麼程度?」會不會更好。可惜沒有當場問小謀老師,不過,我想,他,應該會是沒有給答案,又會把問題回丟回來給自己,真是一個超級體驗人的想法、態度、正向回應,和不預設立場。
這一整天下來,小謀老師要大家用一句話來說說今天的一整天。通常,不會只是一句話,而是一長串,正常。我的回應是在最後一個活動中我體驗到的。最後一個活動是「結?非結?」我們有一位夥伴,一直在堅持著自己的想法和信念,其他人也是都各有堅持。這一個活動,一個下午,都是它。過程中,夥伴們沒有相互的抱怨,多的是等待和體諒。小謀老師的引導是「改變一個人的信念不容易」,但有三個元素會使人對於信念有所調整,即是「犧牲‧愛‧成全」。還和我們分享的二則的故事,改變信念,進而正向改變組織的故事;及,引發出另一個團體之間的「積怨已久」的不滿,這是要調解開來的(如果自己沒有能力協助調解,不是輕易的挑開來)。
而我是小小的講了我和小米兒最近的「冷戰小衝突」,每個人都有他們己的堅持,和做想要做的事,小米兒也不例外,這個問題懲結已久了,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,一直掉在這個旋渦裡面。今天的「結?非結?-,即是「犧牲‧愛‧成全」給了我一些想法。就先調整自己叱,知道它不容易,但還是要做,不然那來的「五個讚美、傾聽、等待、同理、愛」對家人。
滿滿能量的一天。
以下照片來自瑞源孟修